[留白之美學] 跟著CM淺遊貝律銘大師作品之一 - 蘇州博物館 SuZhou Museum

[留白之美學] 跟著CM淺遊貝律銘大師作品之一 - 蘇州博物館


by M

>>

這次的出走是幾個月前的事了,那時候這部落格還不存在

>>

生長於香港的C跟M,
對中銀大廈一定不會陌生,
小學的時候,都學過如何分辨維港的大廈
隨著歲月的流逝,維港兩岸亦落成了一些新的地標
可是中銀大廈在香港人心中絕對佔有一份不可被取代的地位

>>

而M這次要介紹的並不是近在咫尺的中銀大廈,
而是同由設計中銀大廈的建築大師手中另一個作品,
位於他家鄉 中國蘇州的 - 蘇州博物館(新館)



>>

簡單了解一下大師的背景:

民國初年,貝聿銘之父貝祖貽參與籌組中國銀行。及後貝祖貽調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,攜妻女離開故鄉蘇州,遷往廣州市,兩年後貝聿銘於廣州出生。

民國七年,貝祖貽為逃避政爭,舉家移居香港,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,出任總經理,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,他在香港度過童年,入讀聖保羅書院。

民國十六年,貝祖貽獲政府諒解,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,一家人就搬到上海。貝聿銘初中就讀上海​​青年會中學,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,應祖父貝理泰要求,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,入住祖宅獅子林。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,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:「人與自然共存」、「家庭的真正含義:內聚力和歷史」

貝聿銘13歲時,母親罹癌過世,對他及其家人帶來重大打擊,其父為忘亡妻傷痛遠走歐洲,後奉派出任中華民國駐義大利公使。

民國二十四年,18歲的貝聿銘負笈美國,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,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,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,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,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。

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、文教建築為主,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,善用鋼材、混凝土、玻璃與石材,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、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、香港中國銀行大廈、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、蘇州博物館、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,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。

[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]

>>


入口


屋面上採用深灰色花崗石取代傳統的灰瓦,這種被稱為“中國黑”的花崗石黑中帶灰,淋了雨是黑的,太陽一照顏色變淺成深灰色。


屋面以及其下白色牆體周邊石材的運用,使建築整體風格達成統一



建築內部,立體幾何形體的玻璃天窗設計


在建築的構造上,玻璃、鋼鐵結構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,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,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“大屋頂”在採光方面的束縛。


陽光透過金屬百葉照射入室內,隨著時間變化而轉變成不同的光影圖案

 
跟建築結構配合設計而成的樓梯


"借景" - 古典園林建築中常用的構景手段之一, 讓風景不經意間成為一幅畫。


C的背影 (◡‿◡✿)


館內的通風也有細心設計的喔


雖然同是白,但因光線亦產生出不同的白

(ʘ‿ʘ)ノ✿


竹林中的C (˶◕‿◕˶✿)


黑、白、灰、藍


中庭 - 中國庭園造景跟現代建築藝術混合在一起


中庭上的C (๑•́ω•̀)



中庭上的涼亭也是用心設計過, 跟建築連貫著


出口處的茶水間


CM合照 (M很喜歡這張照片 ╹ᆺ╹)

 
博物館外的風景,一邊是柳樹,一邊是不知明的樹
同一天拍的照片,可效果卻像兩個季節 (゚Д゚;)

>>

M對於建築有著濃厚的興趣,
到這裡參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
完全沒有細心看過館內的任何一項展品 џ(ºДºџ)
館內的動線應該也有細心考慮過,
參觀者不需多想,一直走就對了,建築本身會引領你到出口。
很開心能夠到此參觀,到江南旅遊這裡很值得一去

>>

順帶一提,這裡的明信片也很美,記得買幾張寄給愛建築的朋友



 



>>

- 謝謝收看 -

We are running girl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